位居地球上最辽阔的欧亚大陆,濒临世界上最浩瀚的太平洋,我们伟大的民族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长江、黄河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摇篮,孕育了我们历史悠久、成就璀璨的传统文化。特殊的地理条件、独特的地域文化让我们伟大的民族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保存了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和历史文化遗产。
因此我们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就不能离开形成和保护她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长期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是不可复制的文化资源。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国粹、瑰宝的象棋,也同样沿着这样的规律和轨迹产生、发展,地域文化在其中有着重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象棋起源的“象天则地”,“象征”之义,“河图”“洛书”,“易经”“八卦”的阴阳数理,乃至作为战争的模拟艺术,都紧密联系地理环境和地域文化。以地域文化来考证象棋起源,可以正本清源。
——象棋定型的宋朝,不管是纸醉金迷的北宋都城东京汴梁(今之开封)还是偏安一隅的南宋都城临安(今之杭州),其繁华和人文环境都是首屈一指的国际大都市。也从此奠定了象棋文化生生不息的基础。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在中华大地上,不同社会结构和发展水平的自然地理环境、资源风水、民俗风情习惯、政治经济情况,孕育了不同特质、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诸如中原文化、三秦文化、燕赵文化、中州文化、齐鲁文化、三晋文化、湖湘文化、巴蜀文化、徽文化、赣文化、闽文化、长江文化、黄河文化、大运河文化……。这些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也打造了从古到今、许许多多独具特色的象棋赛事。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中国地域辽阔,文化生态不同,人文地理造成人的性格差异很大,在象棋运动中这直接体现为棋手的风格,这些风格的代表人物成就了象棋的辉煌和历史。
——历史上社会动荡、人口流动,特别是近代外部政治文化的影响,带来了城市的变迁,也造成了地域文化的变动。城市化社会的发展,形成了象棋运动以城市为中心的地域化。历史上南北中心城市的象棋活动代表了一个时代象棋运动的发展水平。
——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市化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形成了地域文化的变化。象棋运动格局也有了新的变化,赛事的举办、棋手的分布都成为明显的标志。
本文试图通过地域文化在中华民族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的认识,特别是地域文化对象棋运动发展影响的初步研究,挖掘地域文化的内涵,促进象棋运动更好更快地发展,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象棋运动的海外推广,增强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1
地域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
形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及影响
任何一个民族,人们的自主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外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制约下进行的。这些环境首先就是地理环境,文化发展的最初也是与地理环境直接联结的。地理环境是人类生活的自然条件,是构成各种不同文化形态的中介。马克思主义非常重视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经说到:“由于富饶的自然,使人离不开自然的手,就像小孩离不开引带一样”。地理既是历史的女儿,也是历史的母亲,在文化发展之际,它的模式规定了实现民族文化特征的范型。
“元气濛鸿,萌芽兹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徐整:《五运历年记》)”“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灵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三五历记》)”
说起宇宙生成和人类起源,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盘古开天地”和“女娲造人”。这是“中国故事”,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宇宙生成说和人类起源说。《山海经》和《尚书·禹贡》给我们讲述了许许多多这样的故事,是中国地域文化的发轫之作。后来出现的东汉班固的《汉书·地理志》、和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保存和记载了丰富的地理人文信息,成为地域文化的经典。
我们在追溯中国文化的开始时,首先注意到的就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主体活动背景:中国是一个“右高原、左大海”的大陆—海岸型民族。中华民族生存的东亚大陆,远离其它文明中心,周边多有地理屏障:东濒茫茫无际的太平洋,北临漫漫戈壁和浩瀚的原始森林,西部则万里黄沙与高山雪峰相间,西南壁立着世界最庞大而高峻的西藏高原,这种一面是古人难以逾越的太平洋,三面是天然的陆上屏障,而内部又有相当开阔的回旋余地,造成一种与外部相对隔绝的状态,这对中华民族及其文化的发展和造成的影响,是久远而深刻的。西北部的封闭型与东南部的开放型交相补充,大框架的闭锁性与框架内的流动性互为和谐。它使得整个文化氛围既相对稳定,又具有动态势能。这一方面使中国有可能长期地维持集权态势将国家置于可控范围中,保持自己的国家体制免受外在的挤压而导致破碎;另一方面,又使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得以零星地、间断地接触,使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不断撞击、融合,产生新的文化机制和生命活力。
英国著名的近代生物化学家和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在《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一书中曾经说:地理因素是造成中国和欧洲文化差异以及这些差异所涉及的一切事物的重要因素。世界上四大古文明中的印度文明、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都湮灭或者变异了,惟有中华文明传承至今,其中的原因,除了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精神以外,我们不能不承认,特殊的地理条件保护了我们的民族和民族文化。
象棋与许许多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样,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国粹,没有被取代和变异,我们要感谢无数的传承者,我们更要感谢我们这样的国度,感谢我们生存的地理、空间。
2
地域文化对象棋文化发展的影响
文化是象棋运动的灵魂,在讨论地域文化对象棋运动发展的影响的时候,我们首先要研究地域文化与象棋文化的关系及其对象棋文化的影响。
(一)“玄象”“河洛”——地域文化对象棋起源的影响
在《山海经》的故事里中我们较早地看到了地域文化与象棋的联系:“苦山之首, 曰休舆之山。其上有石焉,名曰帝台之棋, 五色而文,其状如鹑卵,帝台之石, 所以祷百神者也,服之不蛊。(《山海经·中次七经》)”。与象棋有联系的地名在全国很多,如“棋盘山”“棋盘岭”“棋盘街”等等。但是否都真的与象棋有关,还需要专门的文化工作者去考察研究。除了名近,还有形似。不久前,张晨老师发表文章,指出:“《周礼·考工记》中记载了一张王宫的建造图,几乎跟象棋棋盘一模一样,实在是让人惊叹。”。《考工记》曰“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许多地方的史志都把当地的建筑风格列入地域文化的内容,是历史文化的传承。或者《考工记》里的这幅图能够成为地域文化与象棋文化紧密联系的一个例证。我们期待张老师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揭开这个迷底。
我们在象棋棋盘上切切实实可以看到地域文化与象棋的直接联系,这就是象棋的“玄象”、 “河洛文化”、直接反映在象棋棋盘上的“河”“界”。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季本涵老先生在第二届杭州国际棋文化的论文《帝王八卦局,河洛九宫枰》及荥阳举办的第二届中国象棋文化论坛的发言《河洛文明与楚河汉界》中都有精辟的论述,许多专家学者在这方面也有令世人瞩目的研究成果,恕我不作赘说。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河图洛书”是易象文化,更是地域文化。有关媒体报道,5月7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阶段性重大考古成果:双槐树遗址性质为5300年前古国时代的一处都邑遗址,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专家命名为“河洛古国”。北京大学教授、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介绍说,在河洛镇发现的这个遗址,契合《易经》中“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的记载。这个河是指黄河,“洛”就是洛河。
回到事物的本质上来,象棋之“象”,从来就是“象天则地”、模拟战争等等的“象征”之“象”,“玄象”之“象”。可是,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有人在用地域观念来解释象棋起源的时候,偏偏走上了斜路,这就是“中国无大象”“印度起源说”。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历史证明中国有象。河南古称“豫州”,简称“豫”。《说文》“豫,象之大者”。有人更形象的解释“豫”:予——象,一个人牵着一头象。中原地区在古代盛产大象,已经被无数的考古发掘的资料证实。不但河南有象,中国许多地方有象,均为历史资料证明。《南齐书》:“国王行乘象,妇人亦能乘象”;《明史》:“象奴养象,以供朝会陈列、驾辇、驼宝之事。”。《广东新语》曾经记载了南明抗清的最后一战新会之战中李定国和他的战象部队的悲壮,被俘的大象坚贞不屈,不跪、不食,直至死亡。清军不得不挖坑将死象推入焚尸。著名反清学者屈大均曾经为此写过一首《义象行》:“······皮可寝兮肉可食,死为鬼雄游八极。从来骥也称奇德,人不如兽徒千亿。”,在感叹战象气节的同时,嘲讽了一部分人的“德操”。今天,有人用“中国无大象”说事,否定“象棋中国发明说”,不唯是丧失中国人的文化自信而表现出的一份浅薄,更是对历史的无知,特别是地域文化的缺失。
(二)从“汴梁”到“临安”——地域文化对象棋定型的影响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陈寅恪)”。象棋经过了漫长的演变和发展时期,终于在宋朝定型了。它的标志是“体制不再发生较大的变异,而是向着大众化、艺术化、竞技化、科学化的方向作合理改进。(张如安:《中国象棋史》)”这一成果没有发生在亲力亲为“制象经,集百僚解说”的北周武帝身上,而文功武略雄视天下的盛唐时代,在已经有了“宝应象戏”的基础上,也未能毕其功于一役,其中的原因,除了宋朝程朱理学盛行,河洛之学兴起之外,与当时的地域条件和时代背景是紧密联系的。
提到宋朝,人们想到的都是内忧外患、兵荒马乱、积贫积弱、偏安一隅的悲悲戚戚。其实,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宋朝的统治者注重社会经济的发展,给人民以休息生养的机会。新兴的商业都会迅速崛起,市民文化水平逐渐提高。北宋的国都东京汴梁是首屈一指的国际大都会城市,聚集了一大批的达官贵人、富商豪门。宋代物质生活的富足为文人士大夫提供了享乐的条件,而由于学术、文化的兴盛,宋人也开启了用艺术享受生活的时代,伴随着诗词歌赋,蹴鞠、棋弈就此走上了历史的舞台。花阵酒池,四处闻丝竹之声;燕馆歌楼,八面观新声巧笑。有“红牙檀板莺喉啭”,也有“白檀象戏小盘平”,一个浅斟低唱的王朝,一个特殊的地域,成就了象棋划时代的历史传承。
“夹江夜走有神驹,神驹英祖今何如?崔君庙前树苍苍,行人经过几斜阳。中兴事业浑如梦,尽村渔歌在沧浪。”,“泥马渡康王”伴随着象棋的故事把宋高宗赵构送到了临安,成就了偏安江左的南宋小朝廷。“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在南宋存在的153年里,象棋没有因为“靖康之耻”、没有因为半壁河山的沦陷而衰败,究其原因,随着政治中心的迁移,必然带来文化中心的迁移,一大批遗老遗少、达官贵人、富商豪门、文人仕子的到来,带来了北宋的奢靡之风,但更多的还是得益于临安、江南大地特殊的的地域条件。
锦绣江南,历来是中国的富庶之地。现代经济学家按照农业产出进行换算,认为南宋的GDP占全球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就城市规模而言,临安城曾经有39·1万户,124万人,还不包括驻军。而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巴格达只有15万人口;欧洲最大的城市威尼斯只有10万人口;南宋的工商业发达,海上贸易在全世界屈指可数;南宋的科技进步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中国的四大发明,其中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三大发明源于宋朝。经济的繁荣必然带来社会的进步,从而促进文化的发展。
感谢这样的时代,感谢这样一片土地,给我们留下了千古不朽的民族精神,让我们永远感受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南宋灭亡那一刻十万人投海殉国的可歌可泣!我们还要感谢这样的时代、这样的土地,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它既有大家峰起、名篇迭出、风格各异、千年传唱的宋词,也有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瑰宝,传承千年的象棋。
3
地域文化对象棋运动发展的影响
中华大地上,自古以来,从西向东横贯着两条奔流不息的大河——黄河与长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两大发祥地。中华大地领域广大,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繁复多样,多条大江大河纵横其间,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等,因此也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成为中华文化圈里不同区域文化的子系统,它们的存在和独立,成为各有特色的文化生态系统,如中原文化、三秦文化、燕赵文化、中州文化、齐鲁文化、三晋文化、湖湘文化、巴蜀文化、徽文化、赣文化、闽文化、长江文化、黄河文化、大运河文化……。正是这些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才使得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有自身存在的方式,形成自己的民族心理素质,汇合成民族的思想精华,并且长期影响着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程度。这其中,当然包括象棋文化的传承和象棋运动的发展。
作为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成为象棋经典品牌赛事的灵魂,长期在这些地区的象棋运动中发挥引领和促进作用的事例在我们这块象棋的热土上不胜枚举,俯拾皆是。
(一)一条鸿沟亘古今,一方棋盘连天下——楚河汉界和世界棋王赛
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中原文化以其根源性、原创性、包容性、开放性、基础性的独特地位,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地处中州大地腹心的河南荥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早在40多万年前这里就有中华民族先人生活的遗迹,裴李岗文化时期、仰韶文化时期遗迹密布。贯通黄河和淮河的古运河鸿沟,是荥阳境内的著名地标和风景。“相持未定各为军,秦政山河此地分。力尽乌江千载后,古沟芳草起寒云”,以鸿沟中分天下,成为楚汉战争的关键一役,“楚河汉界”也因此成为楚汉战争最有历史价值的地标和历史文化。
中原还逐鹿,古沟起风云。记录于中国象棋棋盘上的楚河汉界,承载了这段历史,成为传承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历史时期的荥阳人在鸿沟这块荒凉了上千年的古战场上让人们在感受逐鹿中原的震撼和楚汉战争刀光剑影的同时,看到了一幅新的宏伟蓝图。荥阳市委、市政府积极响应河南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建设郑州国际商都发展战略,进一步挖掘、传承、弘扬象棋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推广、普及、发展象棋运动,助力“一带一路”战略,探索实施“地方政府搭建平台、象棋组织策动资源、商业资本市场运作”的发展模式,着力建设“世界象棋文化之都”,投资百亿,打造“楚河汉界”文化产业园。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板块,“楚河汉界”杯世界棋王赛横空出世,成为奖金最高、影响力最大的象棋品牌赛事!
(二)从韩信故里走向世界——韩信文化和“淮阴·韩信杯”象棋国际名人赛
地域文化不仅仅是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还包括人物和历史事件形成的、在当地长期发挥作用的地方特色文化。韩信文化和韩信文化催生的“淮阴·韩信杯”象棋国际名人赛以及淮阴的象棋活动就是典型。
淮阴,是秦时置县的千年古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淮阴杰出的历史人物韩信(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在楚汉战争中,叱咤风云、纵横捭阖,谱就了一部流光溢彩,震古烁今的辉煌历史篇章,他先后指挥陈仓之战、京索之战、安邑之战、破代之战、井陉之战、破齐之战、潍水之战、彭城之战和垓下之战等一系列重要战役,每次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为开创两汉400多年基业建树了丰功伟绩。其卓著战绩堪称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观,其卓越的军事智谋和用兵艺术为后世军事家们推崇,被称为“兵仙”“神帅”,国外学者称为“冷兵器时代最伟大的军事家”。韩信短暂而伟大的一生,坎坷曲折而又自强不息,功勋卓著而又遭受猜忌,智勇双全而又顾全大局。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志存高远,忍辱负重,自强不息 ,开拓创新,勇于进取”的精神和“知恩图报,以德报怨,诚信待人,尽义尽责”的美德,是韩信故里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是淮阴独特的地域文化,是不可复制的文化资源。
深厚的历史积淀成为文化,穿越时空成为经典。淮阴地方党和政府长期以来一直把发掘韩信故里文化遗产,打造象棋之乡城市品牌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建设来抓,“淮阴·韩信杯”象棋国际名人赛的举办,正是这一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把优秀历史文化铸造成一个经典文化品牌的运作。“韩信杯”创造出一个集体育竞技、智力博弈于一体,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浓郁地域文化特色的传统品牌赛事。“韩信杯”是淮阴的一张文化名片,是淮阴走向世界、世界了解淮阴的桥梁。
“淮阴·韩信杯”的第一个五年赛事在她的发祥地江苏淮阴举办,这一轮的办赛主题为“宣传象棋鼻祖,促进国际交流”。每届比赛期间,除了参赛的12位中外大师进行六轮的正式比赛之外,主办者都组织安排了系列活动,包括:大师与棋友的车轮战,盲棋表演赛,大师进校园,名家讲棋,象棋文化论坛,韩信战例排局有奖征答,韩信故里行等系列活动,目的是将高端赛事与基层活动相结合、名家大师与草根群众相结合、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受到广大象棋爱好者和参赛大师们的热情参与和热烈欢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中国象棋协会成立五十周年大会上,中国象棋协会授予办赛方特别贡献奖。2013年,中国象棋协会授予淮阴“全国象棋之乡”称号。
2014年,“淮阴·韩信杯”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为真正实现办赛的国际化,在更大的范围内宣传和推广象棋文化,本轮淮阴·韩信杯的主题确定为“走向五大洲,拥抱全世界”,在五大洲举办巡回赛。2014年11月,“淮阴·韩信杯”来到欧洲,在德国象棋协会和汉堡大学孔子学院的大力支持下,顺利举办了五大洲巡回赛的第一站比赛,这也是国内象棋的第一个海外赛事。紧接着,办赛方安排本届韩信杯冠军棋手来到荷兰,在阿姆斯特丹与当地棋友进行了1对30的车轮战,受到广泛欢迎。中外媒体广泛报道赛事,各界人士高度评价韩信杯的创举。2015年,淮阴·韩信杯象棋国际名人赛被评为江苏省最具品牌价值的十大体育赛事之一。
韩信杯海外办赛首战告捷,坚定了主办方的信心。2015年5月,五大洲巡回赛的第二站——亚洲站的比赛在国际大都市香港举办,本届参赛的海外棋手占三分之二,参赛国家和地区达到9个,创韩信杯历史新高。办赛同时,主办方在香港、澳门还分别举行了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受到当地棋友热烈欢迎。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香港卫视、香港文汇报、大公报等媒体大篇幅报道赛事。世象联主席霍震霆先生为本届比赛写了贺信和题词,并亲自出席了开幕式。
第八届淮阴·韩信杯象棋国际名人赛带着和煦芬芳的清新气息,带着韩信故里的浓厚乡情,伴着温暖湿润的醉人海风,于11月12日来到大洋洲明珠悉尼,和澳大利亚中华情总商会、悉尼紫薇孔子课堂共同举办本届比赛,在这里演绎魅力无限的沙场点兵,千古不绝的楚汉传奇。同时,作为千年古县、韩信故里、象棋之乡、东方母爱之都的文化使者,在这里和新西兰的奥克兰开展一系列的文化交流活动,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的普及推广留下新的足迹。本届办赛还创造了一个奇迹:包括王天一在内的中国大陆棋手无缘决赛,结果澳门棋手曹岩磊和越南棋手赖理兄分获冠亚军。体现了韩信杯象棋海外推广的成果。
2017年11月和2018年12月,走过了亚、欧、澳三大洲的“淮阴·韩信杯”象棋国际名人赛,又回到她的诞生地淮阴,汇聚能量,重新出发。古老的东方艺术,在这块古老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演绎着世界瞩目的光彩。一代英雄豪杰,书写了巅峰对决的新的历史篇章;既富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又具有国际视野和广阔胸怀的一系列文化活动名杨四海:有极具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的开幕式,有令人惊叹不已的国内顶级象棋典籍收藏展及国内象棋城市的名家书画展,有让人眼界大开、流连忘返的文化考察,有厚积薄发、产业引领的象棋文化发展研讨,有棋企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交流,有别具一格的中外大师走进乡村学校,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棋友交流活动,还有两岸青少年共同参与的寻根之旅象棋交流赛······。以棋为媒、缘结四海的一次次交流,精心制作、匠心独具的一组组场景,富有想象、构思新颖的一段段视频,让每一位参与者身处其中,情景交融,回味无穷。淮水之滨,竞技与文化齐飞,传承与发展并举。世界象棋史上永远留下了美好的记忆。淮阴·韩信杯十年办赛,从韩信故里走向世界,创造了地域文化打造象棋经典品牌赛事的辉煌。
杰出的历史人物形成的地域文化,引领和促进当地象棋运动发展的事例,在全国很多。如曾经开创了象棋一个时代的“魔叔”——广东杨宫璘和以他名字命名的“杨官璘杯”全国象棋公开赛;浙江平阳的“百岁棋王”谢侠逊和谢侠逊杯象棋系列赛事等等。他们不但在当地的史志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在中国象棋的历史上也永远熠熠生辉。
(三)来自国际大都市的报告 ——城市化进程带来的象棋繁荣
表:棋手的地域性分布
上表是2018年面世的《象棋白皮书——关于象棋现状的调查报告》提供的获得象棋特级大师(包括女子)的棋手占全国特级大师总数比例的数据。
其中我们特别注意到广东和上海所占的比例,加起来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其次,北京、江浙等发达地区也占据了醒目的位置。
如果我们再进一步研究《象棋白皮书》给出的赛事举办的数据,也不难发现其中的普遍现象,不难发现中国文化存在的地域差异。
我们认真研究这些城市的特征,不难看出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带来的独特的地域文化促进了象棋运动的繁荣。
上海原来是一个渔村,元代开始建城,近代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早在鸦片战争以前,就已经成为江南地区的一个早期与西方文化交流的节点。晚清小说就曾经这样描述:“天下四大码头:英国伦敦,法国巴黎,美国纽约,中国上海,这是确凿不移的”。1881年《申报》的一篇文章用“东方巴黎”来形容上海,以后很长时间里成为上海的代称。
上海地处吴越之间,上海古代文化为吴越文化的一部分,以后在吴越文化基础上诞生的江南文化更成为上海文化的近源。上海作为中心城市的崛起,使诞生于江南文化土壤上的上海文化的地位迅速上升,成为辐射和引领整个江南文化的核心源,又因为上海之“海”,上海文化因而被称为“海派文化”。西风东渐,商风浸淫,异质文化的交融交汇给上海文化注入全新的活力,也带来了全新的面貌 。直到今天,十里洋场的万国建筑博览群,仍隐约可见昔日的商贸气象;多伦路上的旧居名宅,见证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化钩沉;山阴路上秋色梧桐掩映下的石库门风情,映衬着中西合璧的新式里弄、文化别墅,显得分外沧桑;溧阳路上的老洋房群,隐约中透析旧日名流往来纷至的景象。市民文化生活中,马戏、影戏、跑狗、赛马、跳舞等新的娱乐形式盛极一时,传统的戏曲、曲艺、杂耍等同样让人赏心悦目。得天独厚的长三角位置、精英汇聚的互通有无、商业发达的经济中心、较早开埠的历史渊源,这一切都成为上海这座城市得以广纳、宽涵海内外一切文化,并融合、改造成为体现这座城市品格的标志性地域文化。
文化大潮必然带来棋风的兴盛。特别是解放以后,新的历史时期,象棋运动在上海更有了快速发展的条件,上海的象棋氛围在全国首屈一指。全国各地的象棋名家汇聚上海,象棋市场十分火爆。上海当地的高手董文渊、朱剑秋、何顺安、徐天利、郭盛安等十分活跃,经常组织商业比赛。名手来沪交流活动十分频繁,其中包括百岁棋王谢侠逊、“扬州三剑客”之一的窦国柱这样的名家,来自广东的“魔叔”杨官璘更是上海的常客。胡荣华曾经这样介绍:“1950年,杨官璘刚到上海,当时从上海三流棋手开始攻,一关一关过,相当于在少林寺打十八罗汉打出堂的。1951年之后他每年都到上海,是一步步从上海二三流棋手一直打到顶尖棋手,一直到1956年获得了全国冠军。在某种程度上,是上海象棋氛围和基础造就了杨官璘这一代棋王”。其实,作为中国象棋界的一代宗师、创造了象棋“十年霸”奇迹的胡荣华,也应该同样得益于“上海的象棋氛围和基础”。多年来,上海象棋独占鳌头,人才辈出,国手林立,其原因还是上海的地域条件、象棋氛围和象棋基础。
在这一块内容里,我们不能不提到多年来一直能和上海匹敌的象棋城市——广州。
几千年来,广州一直是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广州的地域文化是岭南文化的代表。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汉民族传统文化内涵,禀赋着古南越族本根文化基因,挟裹着西方文化的气质,融汇构架而成多元的、开放的、兼容的、富于开拓性的地域文化。这就是进入16世纪以后大约400年而进入成熟时期的岭南文化。岭南文化在日臻成熟的过程中,海洋文化持续发挥作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香港、澳门沦为殖民地以后,作为比邻的广州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增强了人们的现代意识和商品价值观念,文化活动始终贯穿着开放的意识。
广州的象棋在这样的地域文化氛围中,首先有着商业大都市的繁荣,其次是与香港、澳门及东南亚地区交流的密切,也形成内地象棋运动与海外交流的窗口,从而,增强了广州象棋城市的凝聚力,一直是全国象棋运动的一面旗帜。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广州棋坛六十年》详细记载了广州象棋作为一个时代的辉煌。让今天的我们还知道有“粤东三凤”、“四大天王”、“五虎将”;也知道历史上有“东南象棋大比赛”、“省港澳象棋比赛”、“省港澳埠际象棋比赛”等等震撼人心的象棋活动。一大批国内各地的名手造访广州,增强了广州的象棋氛围,也促进了各地象棋运动的发展。广州棋手与港、澳、与东南亚及越南棋手的交流,开始了中国象棋在海外发展的历程,至今仍然对这些地区象棋运动的发展产生作用。广东曾经开创象棋的“杨官璘时代”,广东象棋人才辈出,“岭南双雄”依然是一个时代的象棋标杆。历史上的“五羊杯”全国象棋冠军邀请赛到今天的“杨官璘杯”全国象棋公开赛、“碧桂园杯”全国象棋冠军邀请赛、“财神杯”视频象棋快棋赛等等,广州乃至广东的象棋赛事金碧辉煌,始终走在世界的前面。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岭南文化造就了广州这样的象棋城市和象棋运动,海派文化造就了上海这样的象棋城市和象棋运动,巴蜀文化造就了成都这样的象棋城市和象棋运动,东北文化造就了哈尔滨这样的象棋城市和象棋运动······。中华大地上中原文化、三秦文化、燕赵文化、中州文化、齐鲁文化、三晋文化、湖湘文化、巴蜀文化、徽文化、赣文化、闽文化、长江文化、黄河文化、大运河文化等等,她们孕育了星罗棋布的特色地域文化城市,这些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城市也同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历史传承,创造了自己城市象棋运动的特点和规模,从而汇聚成为中国象棋运动的繁荣。
(四)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地域文化对象棋棋手风格的影响
4
挖掘地域文化内涵,促进象棋运动发展
地域文化是各个地区的文化特征,是中国文化丰富多彩的表现,挖掘地域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促进各项文化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包括象棋运动的发展,是我们研究地域文化的责任和目标。
(一)挖掘地域文化特色,扩展参与人口和拓展活动空间。
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地域文化的分布,不仅仅体现在大的区文化,更可以细化到乡村、街道。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传统、自己的特色,挖掘这些传统文化的特色,开拓象棋运动更多的空间,推动群众性象棋运动的开展,成为新的历史时期象棋运动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凡有饮水处,皆有下棋人。2016年开始的全国象棋业余棋王赛,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发。“神州何处不象棋”,“人人是棋手,处处有象棋”这样霸气的口号涌动了中国最大的象棋潮。笔者所在的县区,业余棋王赛办到了每一个乡镇。草根文化在这里发挥到了极致,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象棋故事,几乎每一个会下棋的人都在自己家门口过了一把棋王瘾。中国的地域文化打造了这样的象棋氛围和参与人口,这是世界任何一个棋种无法比拟的。
另一个启发是全国象棋之乡的建设。分别被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国象棋协会授予“全国象棋之乡”称号的地区从前几年的几个到了今天的14个,这些地方每一个都有因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而形成的象棋文化。其实,在全国范围内有这样条件的地方很多,能够发展的空间很大。几乎与象棋之乡建设的同时,同样是地域文化内容之一的中国武术之乡的建设当年也刚刚起步,而到了今天,获得武术之乡称号的早就超过了一百个。这不能不对我们有所启发。
(二)重视象棋文化在地域文化中的地位,推动象棋运动发展。
地域文化是一个地方历史的记录,是长期以来发挥作用的传统文化,其中地域文化的广泛性包含了从社会意识形态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地方史志往往是它最客观的反映。但是,查遍地域文化的资料,你可以看到民居、民俗、曲艺、饮食、服饰、方言等等,却几乎看不到位列四艺的象棋。在更多的时候,象棋只是很多地方“搭台唱戏”的一个配角而已。“淮阴·韩信杯”象棋国际名人赛名闻遐迩,可是前几年的地方年鉴里具然没有相关记载。淮阴史志也是在有关领导的关心下,在韩信杯十年结束后补上的一笔。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象棋文化和象棋运动的价值还没有普遍被人们认可,它的历史和社会价值还没有得到应该的重视。这就提醒我们的文化工作者、特别是象棋文化工作者,为象棋文化和象棋运动在地域文化中的地位,为象棋文化在历史文化传承中的地位和作用做更多的工作,当然其中包括凸显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至关重要的还是管理层面有效的机制。
(三)倡导地域象棋联盟的建立,推动地域象棋运动发展。
地域文化的区域性特征,决定了在相对固定的区域内人们有更多的共同点,也增加了更多团结、协作的契机。在象棋运动发展过程中,利用地域文化创造的条件,提高区域象棋运动的发展水平,是一项行之有效的策略。
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区。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同时,长三角城市群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产业基础雄厚。长三角城市群的地域文化包含海派文化、京陵文化、吴越文化、淮扬文化、徽州文化、皖江文化。创办于2009年的长三角城市象棋联谊群和城市联赛历时十一年,文化内涵丰富,办赛地域不断扩大,从苏浙皖到走进大上海,成为国内民间象棋赛事的豪门盛宴。是地域文化打造象棋联盟、成功推动地方象棋运动发展的成功范例。
重大历史事件形成的地域文化,更具象棋运动发展的文化底蕴,同样可以用象棋联盟的运作方式,推动促进更大区域象棋运动的发展。楚汉战争地域的象棋联盟或可称为例证。
波澜壮阔的楚汉战争历时五年,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风起云涌、金戈铁马的楚汉战争,在中华大地的广阔地域上留下了数不清的文化遗迹。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是屹立在中华大地上的一座座不朽的历史丰碑,蕴含着丰富而珍贵的历史、科学、艺术、地理、民俗等文化信息,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特别是楚汉战争发生地特有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国象棋正是这一系列珍贵历史文化遗产中的璀璨明珠,象棋文化无处不在,为象棋是战争模拟艺术的不朽经典作了最好的注解。这里有楚汉战争的重要历史人物、中国冷兵器时代伟大的军事家韩信,有“楚河汉界”的鸿沟所在地荥阳,有经历了著名的陈仓之战、京索之战、安邑之战、破代之战、井陉之战、破齐之战、潍水之战、彭城之战和垓下之战等一系列重要战役的地域:河南荥阳、江苏徐州、江苏宿迁、陕西汉中,陕西宝鸡、陕西西安、陕西韩城、山东高密、河北井陉、安徽固镇等等,地域广阔壮观。楚汉战争地域的象棋文化活动一直丰富多彩。如“淮阴·韩信杯”象棋国际名人赛、荥阳的“万人象弈”“楚河汉界杯”世界棋王赛、 徐州“楚汉文化风”象棋表演赛、宿迁项王故里“霸王杯”象棋公开赛(筹备中)、等等。成立楚汉战争象棋联盟的宗旨正在于传承历史文化,整合地域文化资源,联合象棋精英,为推广和发展象棋运动聚集正能量,推动地域象棋运动的发展。与此类似的还有大运河城市象棋联盟、淮海经济区象棋联盟等等。
当然,跨地域象棋联盟的建立和活动,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很多,其中牵涉不少政策问题,比如,社会团体的注册登记、活动的组织、备报等等。需要象棋热心人士的奔走努力,更需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
(四)发挥地域文化特点,促进象棋海外推广
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共同的传统文化形成的亲和力和凝聚力。清末和民国初年的会馆制度就是例子,在毛泽东和鲁迅的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不少这样的内容。今天,各地仍然有不少这样的商会、同乡会等等。游子思乡,家国情怀更加重要,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基因是十分强大的,它必然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利用地域文化的特点,促进象棋运动的海外推广,已经有不少这样的成功范例。韩信杯几次海外办赛和文化交流活动,都得到了孔子学院和当地华人社团的支持帮助,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海外华人集聚的地方,如加拿大的多伦多、美国的芝加哥、美东、德国的慕尼黑等地方,这样的旅外同乡会为数不少,在他们的交流过程中,琴棋书画自然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发挥地域文化的亲和力和影响力,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推动象棋海外推广,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的先人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其中包括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在象棋运动的发展历史上,源远流长的地域文化产生了长期的影响力。在新的历史时期,重视地域文化的作用,推动象棋运动的发展,我们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和引用:
1、《中国象棋论丛》;
2、《中国地域文化通览》;
3、柳诒徵:《中国文化史》;
4、张如安:《中国象棋史》;
5、程明生:《宋代地域文化》;
6、王刃、丛亦滨:《南宋一百五十年》
7、相关网络文章。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公众号:heimaoseoer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梦斌讲棋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